现场发布38项技术需求,签约6项科技成果 京津冀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协同创新对接会 在雄安新区举办

现场发布38项技术需求,签约6项科技成果 京津冀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协同创新对接会 在雄安新区举办


  • 文章来源: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 文章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2日

  

  

  

  

  7月10日,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局,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在雄安新区共同举办“京津冀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协同创新对接会”。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丁晓龙,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主任褚潇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李志平出席活动并讲话。来自京津冀政府相关部门、高校院所、科技园区、创新企业及行业协会代表近200人参加活动。

  活动设置政策宣讲、供需对接、成果报告、签署协议等环节。活动期间,雄安新区管委会介绍了新区产业创新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情况,围绕科技平台落地、人才引进等方面开展政策宣讲;中冶京诚、北京浩德天工、国网数科等企业围绕钢铁行业多源储热、金属冶炼在线检测、绿色低碳转型等分享最新科技成果进展;北京首钢、天津钢管制造、河钢股份、敬业钢铁等三地钢铁行业龙头企业聚焦难点痛点、攻关项目等发布38项技术需求,其中27项提供出具体解决方案,6项达成现场签约。

  一场名副其实的“鹊桥会”

  “我们一共发布了5项技术需求。”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闫本领介绍,这其中,高炉停炉降料面料位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铁水有害元素含量控制技术研发2项技术需求,已被北京科技大学“接单”。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一口气发布了15项技术需求,并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国钢研集团等实现对接。河北的敬业钢铁有限公司发布了10项技术需求,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鼎鑫钢联科技协同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握手”。济南钢铁集团公司发布3项技术需求,“牵手”北京科技大学、中煤科工。另外,河钢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分公司、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找到了中意的合作“对象”。

  “企业提出难点痛点,我们点对点进行技术攻关。”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副院长王晓晨表示,北京科技大学“因钢而生、依钢而兴”,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被誉为“钢铁摇篮”,有技术沉淀、实践积累、成功案例,有一支兼职技术经理人队伍和一套完备的产学研合作科转工作体系。“我们逐步形成了概念验证合作伙伴库、技术需求库、专家库、科技成果库、概念验证项目库和多领域专利池的‘五库一池’模式,能为企业提供‘自助餐式供需对接’。”王晓晨说。

  会上,北京华力兴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签署“基于X射线的钢管在线应力检测系统开发与应用”协议,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敬业钢铁有限公司签署“生产管控平台-冷轧质量管理系统”合作协议等,6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现场“联姻”,签署了合作协议。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基于核技术的高端钢管工业检测仪表的国产化;提升双方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京津两地钢管制造和检测技术产业的协同发展;对国家钢管制造和检测技术产业的安全可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北京华力兴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曲海波道出了与天津钢管在基于核技术的国产化高端钢管工业检测仪表研发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的原因。

  精准服务京津冀协同创新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此,我们在方向上精心谋划,在路径上精准探索。”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主任褚潇炜介绍,围绕京津冀钢铁企业的实际需求,京津冀科技部门联合系统谋划,以解决津冀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协同创新为目标,前期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

  “会后,我们将持续跟踪供需双方对接进展情况,推进各签约项目落地见效。”褚潇炜表示,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深化资源共享,推动和支持三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一批产业带动性强的工业应用场景示范项目;深化成果转化,健全“供需清单式”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培育筛选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在津冀转化落地。

  “钢铁是河北省传统和优势产业,2023年,河北省钢铁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0.8%,可以说钢铁产业对河北举足轻重,产业发展正处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亟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河北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李志平表示,“下一步,河北将依托省钢铁实验室、省钢铁工业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平台,集成京津冀钢铁领域高校、院所、企业等优势力量,开展钢铁材料和冶金工艺、装备、智能控制等领域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为京津冀钢铁科技协同和产业协作提供重要支撑,加速集聚创新资源,进一步构建‘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模式,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冀ICP备2021022029号-2
客服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