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特色:构建“1+17+N”多层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周立权6月23日说,目前,北京市已经建立具有北京特色的“1+17+N”多层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其中,“1”是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17”是在北京各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17家区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区中心,“N”是在重点园区、孵化器设立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站。
国家知识产权局6月23日下午在北京举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周立权回答媒体关于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提问时作上述表示。
他介绍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下,北京市积极推动“政府主导、多方联动、需求导向、示范引领”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模式。
一是政府主导,加强顶层设计。公布《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意见》,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第一版)》、完善《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指引》、编制《北京市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4年)》,开发菜单式及定制化服务产品,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二是多方联动,优化服务资源。会同北京市科委等部门支持双创载体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联合北京市版权局推动工作站、商标品牌指导站、版权工作站开展联动服务。依托首都保护知识产权志愿专家,保障专业资源供给。与北京大学等10家高校建立专利信息传播利用协作机制。
三是需求导向,提高服务可及性。完善1600余家重点服务企业名录。组织17家区中心、90家工作站、10家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联络站的200余名联络员,对接北京市、区两级服务资源,定期走访、指导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建设包含1.4亿件专利文献数据的“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依托35家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开展信息服务。截至今年5月,累计解答咨询7.9万件,组织培训2800余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访问988万人次。
四是示范引领,提升能力水平。开展区域重点产业专项服务,形成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指南、指导案例系列丛书及30余种宣传册。健全以效能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公共服务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促进公共服务机构间的交流,推广典型经验做法。
周立权表示,下一步,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将依据《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的规定,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